东方网记者柏可林6月29日报道:位于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灵新小区是一处以动迁房和公房为主的大型居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小区内共有3000余户居民。像许多老小区一样,灵新小区原先存在着生活垃圾房布局较分散、配置不合理、容积量不足等情况,经常出现垃圾满溢现象,严重影响小区环境。
【资料图】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灵新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面貌全面提升。街道对小区内垃圾投放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对原有的7个生活垃圾房使用情况进行了排摸和计算,最终通过征求意见并经过小区征询,将生活垃圾房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调整,拆除4个,将剩余的3个改建为智能生活垃圾房。同时,考虑到该小区实际情况,继续保留小压站,并进行了内部装饰改建,改善整体环境。如今,智能生活垃圾房已成为灵新小区“美丽家园”项目建设中的一道风景。
2019年以来,围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上海先后发布 54项配套文件,包括总量控制办法、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等18项政策制度,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导则、分类投放收运要求等14项标准规范,以及全程分类体系实施意见、规范居住区投放专项行动等22项工作部署文件,确保政策衔接有效、制度配套有力、规划科学有序。
全市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统计,2019年以来,上海完成2.1万余个居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2.7万组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在233个商圈、交通枢纽、公园绿地、旅游景点设置超过1000组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容器,实现沿街店铺上门收集全覆盖。
通过全面更新收运装备、改造转运设施,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上海建成了一批处于领先水平的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市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
71.38万余人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全市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超95%
四年来,上海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进学校、进课堂、进读本,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的总查询次数已超过3600万次,上海垃圾分类的好方法、新模式被越来越多市民认同和遵守。
志愿者也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推广的重要力量,到2023年5月底,全市共依托“上海志愿者网”发布“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2.76万个,参与志愿者71.38万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698万小时。
据统计,到2022年底,全市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针对生活垃圾分类违法案件,上海强化执法保障,深化管执联动机制,提升执法效能。
优化道路废物箱布设,目前全市废物箱总数44671个
据统计,今年以来(1-5月),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391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76吨/日,湿垃圾分出量8843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6915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分类实效持续保持稳定。
垃圾分类工作重在源头,随着市民群众对投放环境期望的不断提高,在《条例》实施初期分类改造的基础上,上海积极推进功能不健全的投放点、垃圾房升级改造,配置洗手、除臭、遮雨、照明等便民设备。目前,全市已有超过80%的集中投放点规范配置了洗手、除臭装置。
同时,上海积极回应市民关切,优化道路废物箱布设,修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在公交和轨交站点、特色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完善废物箱设置。目前,全市废物箱总数为44671个,对比新版《导则》印发前(39959个),全市优化新增4712个。
针对部分社区小包垃圾落地、非定时期间投放点垃圾满溢、异味扰民等问题,一方面,全市共梳理排摸居住区分类实效问题点位1223个,均已明确整治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员。另一方面,上海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的实施意见》,引导各区、各街镇将“小包垃圾随手拍”社会监督举报平台二维码上墙公示,打造市民举报有途径、参与有收获的社会监督机制。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