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文明祭扫,让清明更“清明”
“风吹梨花落,眼前春草青”。清明将至,哀思渐浓,各地迎来祭扫高峰。今年清明节是进入疫情防控新阶段后的首个祭扫假期,与往年相比,祭扫高峰期有所提前,人流量也有明显增长。近期,各地通过发放文明祭扫倡议书和清明祭祀文明公约等形式,倡导市民通过家庭追思、网络祭扫、书写寄语等方式缅怀逝者,打造安全、文明、绿色清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让清明节“清洁而明净”,当革除沉疴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表面上是改变行为习惯,实质上是改变价值观念,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要改变这个“老大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远离“过时”习俗。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各种习俗也非常多。而且有些做法明显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往年的清明祭扫,香烛、纸钱几乎是必备之物,一些公共墓区甚至整日烟火缭绕、纸灰飞扬。而清明正逢季节交替,是森林防火最为严峻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山火。“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如今,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空前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不妨多倡导简朴、文明、健康、绿色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和鲜花祭奠、集体共祭等文明祭扫方式,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营造平安、祥和的祭扫环境。
拒绝“奇葩”祭扫。清明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亲人的思念。“香车美女”“房产护照”“大额存单”等“奇葩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也是对逝者的一种亵渎和大不敬,理应自觉摒弃、远离三分。追思也好,哀思也罢,其实重点都在一个“思”字,而“思”的核心则在于“心”。前几年广受好评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给了爱与生命的最好诠释,它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真正的永别,被遗忘才是。”我们的思念,本就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祭奠。祭扫本身只是一场仪式,大可不必让其演变成城市卫生的疮痍、环卫工人的梦魇,又何必执着地,一定要去烧纸钱?只要情有所系,不管是金箔香烛还是清茶挽诗,皆能寄托哀思。
守住“内心”清明。清明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铭记、一种激励,一种对前人付出的感恩。我们应借助清明文化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业,继承他们的未竟事业,敬告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用一句诗便描绘出了一幅朴素、真切、感人的清明祭扫画面,而且流传至今。时至今天,清明已经发展成为祭扫与旅游同时进行的一个重要节日。旅游即远行。这或许也是某种省视: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应该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清明,不忘来路、铭记初心;莫负春光,面向未来。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倡导文明祭祀,树立清明新风,贵在心意,重在行动。期待大家一起,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程菁)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